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公知”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?(总第250期)

2017-07-27 杜骏飞 杜课

谈公知(1)

杜骏飞

Q1

      您如何定义“公知”一词?

杜骏飞:


公共知识分子(public intellectual)这个概念并不复杂,就是符合以下综合特征的阶层或人士:

 

有学术背景或专业素质;

服务公共事务;

富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。

Q2

不知从何时起,“公知”的社会声誉不断下降,甚至于到后来演变成一个负面词语,为何会有如此转变?

杜骏飞:

 

在互联网初生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时代,公知的声望受损有其内在逻辑。

 

第一,沧海横流,泥沙俱下,公知和伪公知彼此混杂,多种势力角逐舆论场,都打着为公共利益代言之名,难免令人难辨真伪;

 

第二,一批早期的知名公知,在时代的十字路口,早已分道扬镳,或沉沦,或放逐,或蜕变,有些甚至丧失独立立场,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;

 

第三,在反精英的民粹主义思潮中,知识分子(无论公共与否)的理性姿态、理性言行与庸众(the crowd)的狂热格格不入,其中,公知群体首当其冲会成为反智主义者诋毁的对象;

 

第四,公知并非圣贤,也会有认识或言行上的犯错,结果在各方势力的合谋下,他们容易被“污名化”,成为薮薮网民攻击的靶子。

Q3

您怎么看待中国“公知”的形形色色和多元化?

杜骏飞:

 

跟西方不同,当下中国颇多社会阶层是没有普遍价值作为公约数,因此“公知”就成了一个无比复杂、泥沙俱下的亚文化群体。由于没有普遍价值作为“公共语法”,各人的准则、策略和言行就会大相径庭。

 

另一方面,民众对公知的理解,也有很大差异,也有一些误解和蒙昧之处。最典型的误解就是,把有一定公共性或曝光率的人都看成是公知:

 

有些人认为,只要是名人,就是公知,所以爱发言的各路明星和艺人容易成为“公知”;

 

还有人认为,只要有人在网上议论公共事务的尺度够大,他就是公知,所以愤青容易成为“公知”;

 

还有人认为,风行一时的意见(不管是什么意见)的提出人就是公知,所以善于炒作者容易成为“公知”;

 

当然,更多的人会认为,有文化的阶层就是公知,所以胡乱炫耀知识的人容易成为“公知”。

 

鉴于大众对公知的认识如此五花八门,其价值观难免为自己所贴的“公知”标签所伤害,于是,形形色色的讨伐也就伴随着形形色色的“公知”应运而生。

Q4

您认为,在网上,应该怎么识别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公知言论?

杜骏飞:


理论上说,公知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前面所说的三条。

 

在对话语文本的具体鉴别方法上,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观点,原本有两个基础,一个是理性,一个是专业素养缺乏这两者任何一面,读者就要警惕了。

 

典范的公共知识分子,其表达会兼顾义理、考据、辞章,缺少任何一个方面,读者就要警惕了。

 

典范的公共知识分子,重视批评更重视对人、知识、逻辑的尊重,不会只及一点不及其余,不会挂一漏万言过其实,更不会强词夺理恶言恶语。

Q5

“公知”被逐渐污名化后,导致人们谈“公知”色变,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公信力更加下降,社会更加撕裂,共识付之阙如。您认为这样对于推动公共事务的进步,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是否有危害?

杜骏飞:

 

一个没有“公知”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更糟糕的社会:连知识分子都不再有对社会的大关怀,这个社会的绝望就可想而知了。

 

在今天的中国,“公知”并不完美,但社会非常需要公知。不管他们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是庙堂还是草根,但都可以为社会利益而贡献思想才智和批评精神。他们虽然未必个个都算得上是苏格拉底说的那种社会的“牛虻”,但都能算是哲学家理查德·罗蒂所说的那种爱多嘴、管闲事的kibitzers,在罗蒂看来,这本来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。

 

社会需要公知,是因为他们的独立、理性、热忱,是人群中罕见的品质。他们的存在,足以引领其他人更冷静地思考,让其他人摆脱当一个被动存在的符号的命运,他们会影响众人一同去实现有进步价值的变革。

Q6

我想问一个具体人物:您对李银河怎么看?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,为什么她遭受那么多的辱骂和仇视?

杜骏飞:

 

尽管她的观点有些离经叛道,有些言行不可能为公众所接受,但从“公共性”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禀赋上来说,李银河是一个典范而纯正的公共知识分子。

 

鉴于以上我们所谈及的原因,她遭受的反智主义的辱骂和仇视越多,越能证明其品质和价值。

 

一个有良知的社会,应该珍惜自己的社会良心;一个伟大的民族,应该珍惜自己的杰出人物。

 

如果我们今天做不到,这说明通往文明的路还很遥远,很遥远。


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|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,你好啊| 高华:历史天际的微光|科恩的诗、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|世间好物不坚牢: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读书:曾国藩的“不可揭破”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


视频: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


文字:提问的五种修炼关于爱:九个艰难的追问“人生好比洗衣机,稳中 55 27905 55 15599 0 0 2383 0 0:00:11 0:00:06 0:00:05 3104要有甩”天亮了,你的自媒体梦也该醒|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|404动物园 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? | 与杜老师谈心:如何避免成为一个“单向度的人”?  | 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 | 关于“敌人”的知识系统 | 七种穷人: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| 相亲鄙视链与杜老师谈心:“符号化生存”写给儿子的箴言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|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| 利他
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编辑|杜月半

责编|胡园


        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不问不知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